
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,每月有三個五日:五、十五、二十五,端為開始之意,每月之五日皆可稱為端午,而農歷五月又稱“午月”,固午月端五又稱“端午”,一般以為這是“端午”名稱的由來,各地各代習俗有所差異,導致端午節又有多重不同的稱呼,如端陽、端午、重五等。

農歷的五月初五,已是仲夏,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氣溫逐漸升高,毒蟲、疾病開始活躍。遠在上古之時,先民就開始意識到這個時段對于生活質量的重要性,并開始有意識采取各種措施、舉行各種活動,驅毒避邪,祈求健康、豐收。大約在漢晉之際,過端午已經成為普遍的風氣,到了唐、宋兩朝,各種活動內容儀式完全定型,端午成為朝野同歡的國家節慶。
2006年5月,端午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文化遺產名錄,2009年9月,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則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,端午當會繼續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,一如這平淡的歌謠,綿綿不絕。
編輯:西安糖酒會
|